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万向注册 > 新闻动态 >

热点资讯

为啥孩子越大, 就越不喜欢去姥姥家? 4个原因很现实, 别勉强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1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87

一朋友跟我聊她女儿趣事时,总会感叹:

“她那时候,周五一放学,就嚷着要去姥姥家,连要带的东西,都是自己收拾的!”

可女儿上三年级以后,去姥姥家的次数,一年比一年少,甚至有时候一听说“去姥姥家”,小脸就能立马拉下来。

她问女儿:“姥姥对你多好啊,你为什么不愿意去姥姥家呢?”

女儿给的答案,着实让她有些吃惊。

我们自己养育孩子也会发现,孩子越长大,就越不愿意去姥姥家。

为什么呢?

4个原因很现实,别勉强。

一:兴趣转移,朋友比亲戚更有吸引力

还记得孩子上幼儿园、小学低年级时,最喜欢去哪玩吗?

姥姥家几乎是他们的小乐园——糖果、故事、小动物,还有很多在爸爸妈妈那得不到的“特权”。

每次回去,都像过节。

可等孩子慢慢大了,尤其是三四年级以后,你会突然发现,姥姥家的糖果、电视、猫猫狗狗,已经吸引不了他们了。

他们更喜欢和同学约着打球、逛街、打游戏,哪怕就是和朋友“闲晃一下午”,都觉得比去姥姥家有意思。

朋友女儿就是这样。

小时候,她每到周末就喜欢往外婆家跑。

现在一放假,她的行程就安排好了:“陪朋友剪头发、陪朋友买衣服、和朋友玩密室逃脱、和朋友去书店挑书......”

这其实,是成长必经的阶段。

小时候,孩子的社交圈子很小,主要以家庭为主。

姥姥家是亲情的延伸,安全又熟悉。

长大些,孩子慢慢有了“自我归属”的需求,朋友圈变得无比重要。

同龄人的理解、玩耍、共同语言,是姥姥给不了的。

孩子有了自己的小世界后,亲情的位置,就被友情“挤到了边上”。

这不是亲情淡了,而是孩子长大了。

别说孩子,就我们自己小时候,不也有过“家里大人一起聊天,我却只想和同学窃窃私语”的时刻吗?

二:与姥姥的沟通方式有代沟

每次去姥姥家,都会上演一出“灵魂拷问”:

“最近怎么瘦了?”

“功课紧不紧张?”

“考得怎么样?”

“你上回说的小朋友,现在还玩得来吗?”

来来回回,姥姥能问的,差不多就这些。

虽然这些,都是姥姥的关心,可落到孩子耳朵里,往往就成了“唠叨”和“无聊”。

朋友女儿说,最怕姥姥开口:“来,让外婆看看你,最近功课咋样?”

女儿一听,马上转身就走,躲到别的屋子里。

姥姥那一代人,毕竟不懂现在孩子的世界,她最关心的,无非就是吃喝拉撒,身体咋样,成绩好不好。

但现在的孩子,有主见、有个性,也更懂“隐私感”,被问多了,自然就想离远点。

三:姥姥家的活动单一,缺少新鲜感

有个朋友开玩笑:“去姥姥家,就是水果拼盘、家庭八卦和电视剧三件套。”

我一听,差点没笑出声。

细想还真是。

小时候,姥姥家“啥都有”:吃不完的小零食、能叫唤的小玩具、姥姥亲手蒸的包子、院子里的小狗。

等孩子长大了,喜欢的东西变了。

电子游戏、手机、探险、打球,甚至只是约同学去玩、拍短视频,都比在姥姥家有趣多了。

姥姥家每次的“固定节目”——一桌饭菜、几句家常、或者和表兄妹玩一会——对孩子来说,早已“没有新鲜感”。

有一次,朋友女儿在外婆家坐了半小时,就抓起手机刷短视频。

外婆有点不高兴:“你陪姥姥说说话嘛!”

可她实在没啥想聊的,说两句就觉得没意思。

和表兄弟玩,玩不到一块就吵架,一吵,表兄弟就喊:“这是我家,又不是你家,你回去。”

听多了,孩子就不愿意去了。

四:成长的独立需求

如果说,前3点都是“表面原因”,最后这个,就是孩子成长最深层的动力——独立的需求。

越大的孩子,越需要有自己的空间。

哪怕只是关上房门,做自己的事,也觉得是一种享受。

去姥姥家,虽然也很熟悉,但毕竟不是自己家里。

没有自己独立的房间,没有自己独立的东西,没有独立的空间,更像是“走亲戚”。

去了以后,孩子就会觉得“不自在”,他宁愿在家、在自己的房间里待一天。

这种独立的需求,会让孩子学会“适度疏离”。

以前的亲密,慢慢就变成“距离感”。

你会发现,孩子不是讨厌姥姥,只是更想“一个人待着”,或者跟玩得来的朋友待着。

这些疏离,是成长的必修课。

孩子的社交圈扩大了、独立需求强烈了,他们的注意力、兴趣和能量,会优先分配给“自己感兴趣”的人和事。

这不代表姥姥不重要,只是,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,表达亲情的方式变了。

他们总会有一天,突然想起姥姥家,想起小时候那碗热汤、那句唠叨、那种无条件的包容。

他们会知道,其实在他们心里,姥姥一直都在。

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万向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